為了讓女兒可以受到夫家的疼惜,所以印巴父母總是極盡所能「討親家歡喜」;這是婆婆特別準備給三個女婿和三個親家母的。


回教徒的男生不能戴金飾,可以銀飾或是白金類代替,AMEEN自己從來不戴金,對婆婆準備給新郎的金戒子卻也沒表示反對,我看得出他在大環境下無法扭轉當地「普世價值」而不得不妥協的疼惜妹妹之情。


最近的「烤肉節」讓我深深的懷疑,會不會以前說中秋要吃月餅其實也只是商人炒作出來的文化產物?


同樣的,我也非常不能理解南亞國家這種女方要負擔結婚幾乎所有花費的「文化」,這到底是哪一個階層?以什麼樣的思考邏輯?在哪一種時空背景考量下制定的產物呢?期待文化人們幫忙解釋一下!


 


男方帶來的龐大親友團在女方辦的流水席裡大快朵頤後大多直接回去了,只留下幾個重要主角等著一起迎娶新娘回家。


 



AMEEN 親自把金戒子一個個戴到準妹婿手上,他們說這原本是我這準大嫂的工作,但是大家都有默契,讓外國大嫂親自出馬這種「殊榮」,是不需要用在這幾個新親戚身上的。


 


戴完戒子戴手錶,我從新郎驚喜、推託的表情可以想像,婆家的禮數以農村標準來看算是太過周到了,去年二姑結婚時似乎也沒這麼多禮。


 


喝完了牛奶、吃過了甜點後,要開始包紅包了,一位瑪目(舅父)拿出紙筆負責登記紅包禮金,這麼坦白的登記方式真是有夠......有夠叫手頭剛好比較不寬裕的人尷尬。


 


而且,不解的是,「紅包」可都是包給新郎的喔!


 


明明在場都是女方親友,紅包竟然都是包給新郎?雖然我看到幾個比較熟稔的阿姨也有私下塞給婆婆過,但是,每次新郎進門來迎娶時,在場的親戚都還是要另外再給新郎一份。雖然金額看起來都不大,但是這個必經的「儀式」真的純粹只是祝福嗎?


我就一直奇怪這次雖然是嫁三個女兒的大婚禮,但是前來賀喜的親戚卻似乎不如去年只嫁一個女兒的多,看來不是我的錯覺了,光是想到要同時包這麼多紅包出去,別說在巴基斯坦了,就是在台灣的我們大概也會努力找藉口閃一閃吧!


 


總算知道,為什麼除了小花童外,新郎旁邊都還有一個大跟班了!我拍到一張這位男士笑得合不攏嘴的樣子,他正用手帕幫新郎把收到的現金包起來,怕是我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還是不要自己隨便解讀人家的笑容好了。


 


 


不用懷疑,所有看得到的禮物、禮金都是要讓新郎帶回去的,原本新郎家也得帶來他們買給新娘的禮物展示給女方親友,但是反正那些禮物最後也是要原封不動帶走的,所以為了節省時間,就乾脆請他們不用展示了。


難怪在印巴地區大家都只想生男孩了,那肯定是穩賺不賠的生意哪!


你,熱愛印度文化嗎?市井裡真實的印度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亞瑟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