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獎:與水的日子(穆群森)



 



 


每到月初抄水錶的時候,物管員總是很詫異的冒出一句:“才用了1噸水啊?”


“是啊!先生和女兒都在外地,家裡就我一人。”我知道他的潛臺詞,便引著他參觀了擺放在廚房、衛生間和屋頂的大盆小桶,他釋然了,說:“現在像你這麼用水的人真不多了。”


其實,回族講究“一水多用”的水文化源遠流長。回族的先民從西元651年踏上華夏大地,就把節水的信仰遺傳給了她的子孫後代,《古蘭經》和《聖訓》裡有關用水的宗教儀規,都潛移默化在回族人的生活裡,成為生活中不需要強調的自覺行動。


奶奶是個虔誠的穆斯林,從小就聽她講穆聖節約用水的故事,並眼見她在用水上的“吝嗇”:淘米水用來洗菜洗碗或洗抹布;洗菜的水,她會把上面的葉渣撈去,將剩餘的水倒進一個桶裡,留做打掃清潔衛生、刷洗馬桶用;只要能二次三次使用的水,絕不一次性倒掉,直到不能再用,才將髒水倒在院子裡的樹根花草下。每到下雨天,奶奶會叫我把家裡所有空閒的盆盆罐罐整齊地排列在屋簷下,接納屋頂的雨水,接滿一盆,就催促著趕快端進屋裡倒在一個水缸裡,然後又迅速放回屋簷下……奶奶說,誰要是浪費了水,將來就會受到“主” 的懲罰。


奶奶離開我已經30多年,但她對水的珍惜和感恩的方式,至今影響著我的日常起居,使我在生活中依然秉承著老人節約用水的習慣:洗手時,水流只開筷子般粗細;洗浴時,熱水器前面一兩分鐘放出的冷水一定用容器接住,給身體抹香皂時,便把龍頭關上;擦地時,我不用拖布而用抹布,大大節約了沖洗拖布的用水量;用洗莖葉類的水去清洗根塊類蔬菜,連洗衣機裡的髒水都要等洗過拖布後再倒掉;洗碗時,我會先用廢紙擦拭一遍,再用水洗,最後用筷子粗細的水沖乾淨就行了。 


民間認為,水代表著財富,有“肥水不外流”之說。雖然現代樓宇無法“四水歸堂”,但遇到雨天,我會把家中所有的儲水容器放到屋頂。別小看收集起來的這些雨水,經過沉澱,清澈的用來擦洗器皿、傢俱、窗戶、地板,清洗抹布、沖洗廁所等,還可以為樓道抑塵降塵,而有泥汙的部分就用來澆花,而且幫我節約了開支,讓我真正得到了上蒼的恩惠。


有朋友問:“你還就在乎那點水錢?”我說“我不是在乎錢,而是在乎‘水’!” 人類遠古的先哲們不約而同地把水作為構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對水的態度,也就是我們對自然的態度。時代不同了,用水方便了,一噸水雖然只有2元多,但它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啊!節約用水其實並非什麼高科技的問題,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多花幾秒鐘時間,把盛滿的淘米水、或洗菜水、洗衣服的水拿去另作他用,而不是隨手排入下水池。如果每個人的都用水加思索,節水見行動,就會大大減少地球的負擔。改變用水的方式,不僅僅是家庭帳單節約了開支,而關係著我們的未來。


一個民族的優秀不是靠說教,而是靠我們自己用言行去表達的。節約用水,決不是個人的小事,它關係著民族、社會、國家和人類的未來,如果人人都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最大限度地去節約用水,就是對和諧社會的一份貢獻。


 


 


 


 作者感言: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每個民族都有宣揚其本民族優秀文化的責任和義務。”要使一個人對他族文化獲得一個正確的認識,最佳方式就是客觀記錄下一系列他族生活的影像摘記,然後讓讀者在品讀中增進瞭解。
    
我願意默默地做一個民族文化的使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亞瑟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